故宫最近很火,先是不雅照事件,紧接着上周六,故宫开始实施“限流八万人”、实名购票方案。近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视频专访,对于限流方案出发点、故宫文物保护、修复出现的问题以及故宫展览新常态等做出解释、说明。以下为访谈内容节选,点击原文阅读查看可以访谈全部内容。
主持人
北京故宫博物院6月1日正式公布“每日限流8万人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于今年6月13日即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开始试行,同时全面推行实名制售票,旅行社团队全部实行网络预订门票,逐步提高网络预售比例。请问这个新举措的推行是基于一个怎样的考量?单霁翔
故宫是有着近600年历史的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是一座有着90年历史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观众数量都在千万人次以上,2012年、2013年、2014年甚至分别达到1535万、1456万、1525万人次,比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均高出数百万人次,给服务接待和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实行限流分流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故宫博物院观众数量居高不下、淡旺季接待量严重失衡,旺季高峰人满为患,而且单日内各参观时段观众流量分布严重不均,接待压力之大、安全责任之重、面临问题之紧迫前所未有,需要以刚性措施合理限流,保证故宫“平安”。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要求各景区核定最大承载量,保证观众安全参观,防止踩踏等恶性事故的发生。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最大承载量,并制定相关观众流量控制预案,以保证观众安全。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遗产地及博物馆最大承载量的计算方法,要求各个景区科学核定最大承载量,防止安全事故。
故宫博物院去年试行了一系列分流限流措施。2014年,故宫博物院多次召开咨询会,问计于广大社会民众,广泛吸纳各方建议和意见,试行了单日内分流、淡季“主题免费日”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逐步培养观众网上预约购票习惯的作用,也向全社会宣传了故宫博物院实行分流限流的决心,使更多公众理解了故宫博物院实行分流限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今年推进刚性限流打下了基础。
科学合理地评估故宫博物院观众承载量,建立科学的观众引导和管理体系,保证参观的舒适度和故宫文化遗产安全,是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努力的重要课题。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已经逐步建立完整的监测信息平台,在多年研究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接待观众工作经验、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独特性、观众参观的规律性,在以安全为前提、以观众为本的原则下,故宫博物院初步界定单日接待观众人数上限为8万人次,以实现文物安全、观众满意、参观有序、管理科学的目标。
故宫博物院希望通过此次限流,突破当前安全工作的最大“瓶颈”,进一步实现观众流量有效、科学管理,为提升观众服务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希望社会公众能够对故宫限流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为故宫博物院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平安故宫”建设的目标与愿景,为“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而努力!主持人故宫要限制每日的人流是8万人次,这可以说是对故宫的参观观众来说一个明显的变化。刚才介绍当中您也说到,限制8万人次,对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大考。为什么说从人数的高数量下降到一个低数量会是一个大考呢? 单霁翔
我主要谈的是这项措施能否顺利实施。因为故宫博物院的日观众数量最高达到了18万,十几万人在一天之内涌入故宫,对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对于我们的文物展品,对于观众参观的感受都是非常不利的。
故宫第一是永远的故宫,第二是世界的故宫。作为永远的故宫,我们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这些古建筑的益寿延年,保持产品的健康稳定。世界的故宫就是要保证更多的人能持续地进入故宫参观。这两个其实是有矛盾的,我们就是希望能够改变目前故宫冬季、淡季观众数量较少,而旺季过多的局面,就是削峰填谷,使更多的人能够淡季进入故宫,而旺季峰值的时候能够有所降低。去年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天有6.4万观众,但是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有十几万观众,超过八万观众的一共有42天,我们需要把这42天的高峰降下来,这样才能保证故宫文化遗产的安全,也保证每一个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观众有舒适的参观环境。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必要的措施,避免观众拥堵在售票窗口前,而不能买票进入,这样对观众来说,也是时间和体力上的双重损耗。我们就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宣传,能够使这次限流将日客流量控制在八万之内,还有五天,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主持人您说还有五天这个大考即将来临,特别是暑期黄金的旅游期也来临了。从最开始最高峰一天是18万人次,现在要平均到每天八万次,故宫的门票也限量了,说明很多以前买得到故宫门票的人现在可能买不到了,你会不会担心有黄牛票的出现呢?
单霁翔
我们有一项措施,从本月13号开始,故宫观众实行实名制,一方面加大网上购票的力度,人们在网上购票虽然便捷,但是要留下身份证。窗口也安装了相关设备,也要开始用实名制的办法进入故宫,这样倒票黄牛就没有市场。
再有一点,我们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使每个观众都能够顺利的、短时间的进入故宫博物院。
主持人
面对观众数量的增加、观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和文化需求的变化,原有的展览体系和格局发生了哪些相应的提升和改变?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自故宫博物院1925年建院以来,故宫的展览包括院内的原状陈列、固定展览、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也包括赴国内、国外的临时展览,这些展览主要围绕宫廷史迹原状陈列和古代艺术品陈列两大领域开展。一次又一次为博物馆专业人士和广大观众提供了良好的历史视角、文化震撼、艺术享受和生活启迪。而目前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加、观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和文化需求的变化,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转变,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可以称作展览领域的“新常态”。
为应对这些新的变化,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强化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深度优化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文物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2015年故宫博物院将开放慈宁宫雕塑馆、寿康宫原状陈列及专题展览、东华门古建筑馆、慈宁宫花园、端门数字博物馆,并决定逐步提升养心殿、丽景轩、皇极殿等原状陈列,改陈书画馆、陶瓷馆、钟表馆、珍宝馆、石鼓馆、天府永藏展等常设展览。未来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工作,一是要重点关注观众的需求,综合藏品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成果,推出更有吸引力的陈列展览。并积极探索观众的接受能力、欣赏习惯、以便于从观众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角度,将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通俗性完美结合起来,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都能各得其所。第二是要积极的探索策展人制度,改变“粗放型”策展思路,让策展人能专心于展览内容,力求使展览集学术、科普于一身,通过丰富的展品以及新颖的设计将观众带入一个既能感受历史沧桑,又能体味展览设计者趣味构思的世界。主持人 6月13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对故宫文物而言,日常的保护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大隐患是什么?对于文物的保护,除了故宫工作人员以外,也与游客的行为有关,您觉得该如何提高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对故宫博物院来说,当前一切工作的核心就是安全工作,通过古建筑修缮、“平安故宫”工程建设、文物普查清理,解决最紧急、最关键的安全问题,让古建筑和文物保持健康安全的状态,这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年代久远和保管条件制约,大量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待进行保护处理。而在故宫博物院,有100万件左右的文物需要修复和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例如3.3万件武备仪仗很多都需要抢救性保护,还有数量巨大的明清家具、历代字画等等需要进行修复或保养等。2013年6月,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启动了“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与苏州、扬州、景德镇等全国很多城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解决文物修复中的技艺、材料等各方面问题,近20家传统技艺的企业已经与故宫博物院开展修复合作,近1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参与到故宫文物藏品的合作修复工作中,同时还与各类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弥补故宫博物院内文物藏品修复力量的不足。 同时,故宫博物院通过筹备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以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院内人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故宫博物院藏的各类文物进行全面和持续不断的修复。目前,故宫博物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工作面临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式,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目前修复工作是在古建筑中进行,由于修复空间小,温湿度无法控制,难以大规模开展文物修复项目,尤其是大型和脆弱类文物的修复。明年1.3万平方米的故宫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建成后,将会缓解这一矛盾,到故宫博物院北院区4万平方米文物修复中心建成之后,这一问题将比较彻底地得到解决。其二,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总计1807558件(套),分为25大类,包括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数百项传统技艺。目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有90名专业技术人员,无论从类别还是数量上都是无法满足文物修复的任务。为此,已经开始聘请民间传统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文物修复。在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修复的同时,也制定了文物保护人才引进和培养发展规划,加快文物藏品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的步伐。其三,传统的保护技艺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局限性较大。现代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则几乎移植于国外,适用的范围有限,缺乏本土化和科学验证与评估等研究环节。保护科学和技术的脱节,将难以应付巨大数量和众多门类的文物藏品保护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文物保护科技人员不足,缺乏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保护方法。文物保护科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帮助,尤其是科技界的大力支持,与文物系统合作,联合攻关解决疑难问题。主持人您刚才介绍到全国42%的全国珍贵文物都在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的繁重之性是不言而喻的,另外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的水平也直接代表和影响着全国文物保护的水平。在文物保护的学术研究方面,故宫博物院最近有没有什么大的举动?
1807558件套文物的学术研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应工作陆续开展。还有故宫老照片的清理也在进一步进行。为此,前年成立了故宫研究院,请老院长郑欣淼先生担任故宫研究院的院长,此外还成立了一系列的研究机构,包括古文献研究所,比如明清档案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等,现在已经有十几个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所有的研究所都是以课题为目标,把这些重要的课题放在平台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能够在我们的课题上参与我们的研究工作,使研究力量大大加强。这样的一些研究成果,每年都会通过发表、出版和进入文物保护得到实际的体现。 再有,我们成立故宫学院,也是为了传播故宫文化和培养人才,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馆舍建筑、展厅规模、文物收藏、员工数量等仅仅表明博物馆拥有什么资源,而没有反映博物馆实现了什么目标。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优劣,应以博物馆的绩效为标准,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一座博物馆尽管拥有一流的馆舍造型、一流的展厅条件、一流的文物藏品,甚至拥有一流的员工素质,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社会职能,不能很好地为观众服务,也不是真正一流的博物馆。
我认为,故宫博物院要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需具备四大条件,一是需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前沿知识,二是需要拥有不断汇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三是需要拥有引领发展的学术水准和科研成果,四是需要拥有功能强大的传播平台和互动机制。我觉得周边环境还需整治。故宫的周边环境,其实和它文化空间是一个整体,一些黑导游、无照摊贩,比如像黄牛党这些在周边活动太多,影响了故宫的形象。人们在故宫里边接受了黑导游给他们的信息,上当了,他们就认为故宫管理不善。但是我们又没有执法权,我们呼吁还是要加强故宫保护的立法,以及有故宫执法权的单位对故宫执法的关注想知道故宫今年有何新展,单院长对关注故宫的人说了什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